今天中午,我的一名上海朋友向我咨询了住院做检查的事情。她由于过于年轻罹患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要求其住院治疗。在住院前她也曾问我到底要不要住,我认为住院能够规范降糖,且能控制饮食等其他影响因素,如果条件允许是个很好的选择,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按规定治疗后,基本上都能将血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没有想到的是,住院后医生给安排了十余个B超,全身CT、核磁共振、骨密度等检查项目,令人十分不解,隔壁床因为检查项目太多,花销太大也连声抱怨,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检查究竟要不要做?
这个问题充满了中国式悖论。很多患者会想,医生让做那么多自己看起来根本没关系的检查,肯定是为了多赚钱。说实话我不能否认这一点,中国的医疗环境已经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境地,大约是拜莆田系所赐,社会上对于医生多开检查多开药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稍微不注意就会被认为是挣黑心钱,而且,现在很多医生确实在赚这笔钱。
另一种情况是,医生只为患者做了与疾病直接相关的检查,或者患者拒绝了医生的检查建议,如果在后续的医疗过程中出现了任何一种意想不到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别生他病或者死亡,这时候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怪医生为什么不给自己做全面的检查,也会产生医疗纠纷。
还有一种情况是,医生向患者阐明了所有检查的意义和重要性,患者同意了,或者患者本来也希望做一下全面的检查,这样看似和谐没有问题,其实问题也很大,这里面牵扯了医学的发展问题。无论如何,各种现代检查项目基本上都是有西方掌握并操作,西方很多著名医学家实际上都是医疗厂商的代言人。他们利用了患者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的思想,大力宣传各种检查手段和药物的有效性,其实很多都是有缺陷的。举一个例子,狂犬疫苗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但是狂犬病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根据统计,大约只有20%的被疯狗咬出血的人才会发病,很多人即使被咬也不会发病,若咬你的动物在十日内没有发病死亡,狂犬疫苗是不用打的。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做那20%,更不愿意去承担这里的风险,医生也懒得去鉴别情况,反正你打了自己放心我也没责任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检查,做什么检查,什么时候做检查,这与医生的水平有直接关系。中国的很多医生不思进取,他们简单地认为所有检查都走一遍,自己不仅没有责任,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问题,为什么不干呢?这种想法与当前精准医疗的思维截然相反,这是典型的不思进取。美国普通内科学会(The Society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郑重提醒医生“不要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常规的普通体检……没有特别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体检,包括‘保健’在内的年检,在减少发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显示并无作用,但不必要的检查却引发了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国人热衷的验血、拍片,都是有创性、有放射危险的检查,可以说对健康不利,在中国做检查更像是流水线上的机器,体现不出医学的关怀,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冰冷的数字和药物。
这些都已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专业问题,很多已经变成了社会问题。究竟如何才能让医生只做合适的检查,开必要的药物?究竟如何才能让广大老百姓相信医生,不盲目地追求检查,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指标?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