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拯救中医

Home / 摄影 / 读鲍溶《塞上行》有感

读鲍溶《塞上行》有感

 

    近日将去年在西域游荡的照片上传到图床上,看来看去,没想出什么思路,只是自我陶醉在那段短又长的旅途中。每当我看到巴音布鲁克的照片,脑子里首先回想起蒙古长调《鸿雁》,其次是那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翻来覆去,让人无法思考。遂搜索了一番古代描写塞外草原风景的诗歌,一下看中了鲍溶这首,拿来细细品读,感想如下。


《塞上行》

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此图拍摄于巴音布鲁克九曲十八弯处,此时应是下午八时左右,我已在山上驻守了六个小时。

    本来晴空万里,突然云层翻涌,可谓遮天蔽日,我正跳着驱蚊舞,顿时感到天气不可思议,草原不可思议,美景不可思议。

    鲍溶是中唐时期的人物,现在对他记载不多,但在晚唐曾被人称为“博解宏拔主”,与白居易等五人并驾齐驱。

    其实现在很难感受到当时的文人来到塞外的心情,毕竟我们是抱着旅游的心态,但是他们不一样,他们一方面有着猎奇的心里,生长在东土大唐,从未真正见过塞外这辽阔宏大的风光,肯定是震撼的;另一方面,这无尽的寂寥,远离故土的思念,对胡人和战事的担忧,又会给心里蒙上凄凉的意境,纵然这首诗有着胜利的形象,但在这骄傲之下我却依然感受到了诗人传递的许多无奈。

    如果他们不被国家政事困扰,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节操,闲暇之时游山玩水,来到这神妙无尽,寂静无边,震天撼地的广袤草原上,到底能给我们写下多少美好的诗歌?我想,李白之所以是李白,与他年少时四处游荡,从西到东的游历关系甚大,只有见过大场面的人才有无尽的想象力和超脱的人格品味,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能有这种气度,不容易,我已经很多年没见到这种人了,愈发自感孤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兴趣使然,欢迎各位同道随时探讨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