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认六味地黄丸是宋代钱乙首先刊登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名为“地黄丸”,一般认为是从张仲景八味丸化裁而来。
中医统编教材《方剂学》认为: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钱(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兼有虚热内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本方为《金匮要略》所载之”崔氏八味丸”(仲景易名日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是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鉴别】 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大补阴丸(大补丸)
但是,我查阅《小儿药证直诀》、《丹溪心法》、《何氏虚劳心传》、《吴医汇讲》、《虚损启微》这基本书,原文中均未提及舌象,大多认为六味地黄丸为滋补肾水之方,现代编书时可以想当然地认为六味地黄丸是滋阴剂,自然是治疗阴虚证,那么身体的症状应该也是一派阴虚的症状,故在方剂学中有以上描述。
临床中,六味地黄丸的运用也很广泛,效果大多不错,可是,阴虚证的描述和舌红少苔这个舌象我认为并不是很典型,大多数时候,我从脉象看到尺脉沉细基本都可以用到地黄丸的意思。
直到今年,史欣德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特别讲到,六味地黄丸适用的舌象是舌嫩红偏胖大,舌苔薄少,这直接启发了我,这种舌象你不能说他不是阴虚,但又与阴虚火旺的干红少苔有所不同。六味地黄丸的舌象不一定非常红,只要不是淡白应该就可以,另外,舌质不宜老,有齿痕也是一个重要征象,这正是虚损的舌象,是肾水不足,而不是阴虚火旺。
在临床上我也小小地验证了一下理论,这位患者近期时常胃脘疼痛,多为绞痛,难以忍受,且遇凉加重,另查尿中有白细胞近半年,体重每月下降1-2斤,口干鼻干,二便可,纳佳,寐差,梦多,舌质嫩红胖大略有齿痕,苔白暗。辨为脾肾两虚,且有寒邪客胃,处方如下:
一周后复诊,诸证皆大为好转,小便未查,守方续进。
此案的收效对我影响极大,在目前的中医内科学体系中,有太多的想当然,在我考博复习的时候,中内的方剂中重复了太多的归脾汤、地黄丸,病里分出很多一样证,虽然汉语很强大,但是无论证怎么变还是用相同的方,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你说这是异病同治吧,感觉很没有特色,我认为这还是现代医学思维的渗入所致,其毒害之广,直接造成临床疗效的下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