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没有人会闲的没事干专门去发布对中医不利的言论,肯定是发自内心地去传播科学精神,是中医人太敏感了。
我只能说,不承认中医黑的人,大概会认为留学生伴读项目好。
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既然有人发布了对中医的不实言论,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澄清,出来反抗,肯定是人家说的对,是中医人自己水平不行。
我只能说,不主动跟中医黑抗衡,是中国人的必然选择。
中医药行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不错了,根本无暇他顾,自己的三分田都搞不定,更别提文化输出了。
从出版行业举一个绝佳的例子来反衬此事。
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的科学网入住了几家耳熟能详的国外杂志社官方账号,这些外国杂志社提供一些学术信息,发布了自己主办的学术活动,刊发征稿广告,并且这些信息经常得到官方推荐。
有一些国内的学者看不下去了,觉得外国人买卖做到国内来了,把国产好文章都给“忽悠”走了,让人普遍感觉国内的文章不靠谱,只有发在国外杂志的文章才是“高大上”,直接发问“Elsevier和Springer给了科学网多少钱?”
科学网很快的回应了此事。
科学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来自官方的资助并不足以维护其基本运行。网站系统功能的不完善多半原因就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因此,科学网欢迎一切“合适”的广告、赞助和合作(包括战略层面的资金合作)。“合适”是指合作方不能干涉网站的编辑独立原则和网站定位,要充分考虑网民使用网站的价值最大化原则。在遵守这一“合适”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充分考虑给合作方的回报。
目前,已经相继有ELSEVIER/SPRINGER/LIWENBIANJI/THOMSON REUTERS/WILEY等公司与科学网合作。无庸讳言,这些合作也都是有资金支撑的。
关于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汉奸问题”,科学网也直接给予了回复。
至于王志明先生提及的国内科技出版单位“进驻”科学网的问题,我们去年早些时候曾和数家国内出版单位主动联系,希望他们提供科教类网民感兴趣的信息,科学网“免费”发布。结果,我们没有收到任何的积极反馈,有的甚至提出科学网需要向他们支付一定的费用,因为他们的信息很有用。这与国际出版商积极的合作需求恰恰相反。
此后,我们确立了基本原则:机构合作需要向科学网支付一定的费用,因为科学网的运行需要有资金支持。 我们欢迎各种机构与科学网联系,探讨任何可能的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而不管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The world is flat.”
其实这个事件给我们有很多启示。
第一,外国机构只要入华,大概率都有宣传费用,不能说都是和平演变,但总是一种文化输入。
第二,先给予,建立观念,再索取,这是西方十分擅长的套路。很多精明的人看出了这个套路,在国内割韭菜赚了个盆满钵满,输出了诸多价值观念,比如“知识付费”“精英会员”等等,早先年被公众所熟知的大部分免费服务现在均已不复存在,无需多言。
第三,德先生赛先生已经是一百年前的老套路了,现在是“Share”先生。这就不得不感谢疫情了,最近几年国内天使投资的热度已经大大降低,疯狂烧钱的时代已经基本上不会再来了,我很遗憾当年没有薅多少羊毛。德先生赛先生和S先生都是西方文化输入的结果,疯狂烧钱搞共享经济,相当于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积累的财富送还民间,老百姓看似薅了不少羊毛,其实是被绑票上船,等境外资本看差不多了就开始搞并购疯狂垄断,把共享玩到一两家寡头身上,做大做强了再去美国上市,财富已然转移。
不敢点破,看不懂拉倒。
如果光只顾着自己看病挣钱,不管不顾窗外事,百年前的废止中医案迟早会以另一种方式重现江湖。
发表回复